王萌 王春俏
中国律师
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中国律师
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翻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根据不同的领域,又可以将翻译分为文学类翻译和技术类翻译。文学类翻译更多地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再创造,而技术类翻译则更多地类似于科学,译员在此不宜进行个人发挥创作,而应当严谨踏实地传递原汁原味的含义和思想,这一点在专利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专利文书是法律文书的一种,其要求按照特定的格式清楚、明晰地对技术方案进行阐释。因此专利翻译在与原文的一致性和阅读流畅度上的要求非常高,不能有所出入以及漏译、错译。这要求译员拥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具有娴熟的外语能力,还要知晓专利所属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熟悉相关专利法律和法规的内容。
笔者从事专利翻译行业十余年,基于个人经验总结了一些工作心得,希望通过本文与各位读者交流、分享:
一、准确定词有妙招
如果说技术方案是专利申请的核心,那么准确定词就是专利翻译的灵魂所在。在面对某个术语拿不定主意时,笔者个人推荐按照下述顺序来定词:首先应当查询申请人/发明人的官方网站,因为作为本领域的专业人士,申请人/发明人在官网上所给出的术语名称往往是最恰当和准确的。
当申请人未提供目标语的官方名称时,译员可以迅速定位到本篇申请的现有技术部分。在该部分中常常会提及本领域的在先申请的申请号或公开号等,通过使用该编号在EPO或WIPO官网进行检索有时也会得到此前在本领域中采用的术语名称。例如,德语词“Tiefziehverpackungsmaschine”,如果根据字典释义那么该词可以翻译为拉伸包装机,或者根据现有技术检索得知,该词曾经被译为热成型包装机,但通过查询该案件申请人/发明人的官网即可知晓,热成型拉伸膜包装机才是该产品正确的名称。因此,首先检索申请人/发明人所提供的术语的方法既准确又高效,其次才是根据背景技术进行检索。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行不通,就只能通过翻阅专业词典、参考网络释义等手段进行定词。如果相关术语是某个零部件,则可以在定词后进行图片检索,通过将该部件的附图与用目标语言在网络中检索得到的图片进行比对,看是否为相同部件。如果相关术语是某项技术,则可以在定词后对此再进行定义检索,来确认该定词是否与源语言的含义相同。
通过上述这些手段,通常能够获得比较合适的定词。当然除了陌生的术语之外,对于常见的词汇,译员还需警惕“经验主义”错误,不能想当然地固定采取某种释义。例如英文中的“tip”所对应的含义有:末梢、尖端、顶端等等,通常会习惯性地翻译成尖端,但对于有些案件而言“尖端”和“顶端”等可能会对部件的具体形状或位置存在不同意义的限定而使得最终的保护范围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出现可能的误译。
二、个人语库很关键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若想深耕于专利翻译领域,建立个人术语词库是必经之路,因为其不仅方便个人查询,而且还有借鉴和扩展的价值,值得在前后辈、同部门作业人员之间进行传承和更新。个人术语词库不同于字典,其不是对于某个领域术语的释义的简单记载,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技术领域以及不同的申请人/发明人的相关术语进行总结和梳理。
例如,德语词“anspritzen”和“spritzgießen”中都包含词根“spritz”,似乎也都与成型技术相关,如果仅简单的记录词典含义,那么两者都可以理解为“注塑成型”。然而通过对该专利申请深入研究发现,二者所采取的技术工艺其实不同,它们分别指的是“注塑成型”和“注射成型”。
因此,已经建成的个人术语词库并不是用来生搬硬套的,译员应当在每次翻译时根据具体技术方案查询相关背景知识,灵活准确地选择术语进行翻译。
三、勤听反馈多总结、灵活思考求提高
一份专利申请的成功授权可能是多位同事集体努力的心血结晶,无论是翻译还是校对/审核人员,都要保持充分良好的沟通才能以更高效和准确的方式服务客户。为了能够更快速地提升翻译能力,为后续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翻译应当在每次案件递交之后主动查询最终文本,将其与自己的稿件进行比对以发现不足之处。对于后续岗位的修改,翻译应当抱持好奇、开放的态度,仔细对照说明书原文并结合附图进行思考,例如:校对/审核人员为什么会作出如此修改?是出于对专利法相关法条的考虑以便于后续申请工作的进行,还是对于技术方案有不同的理解?
简单举例,“A is longer/shorter than B”这种比较关系,既可以处理成“A比B更长/短”,也可以处理成“A长/短于B”。这两种译法似乎从中文来看都没有错,但在专利领域中,如果采取第一种译法可能会被解读为A本身就很长/短,而B更甚之,然而这种解读有可能是偏离技术方案的,因此应当避免。
译员带着疑问来回顾修改过的本文,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同时也能通过提问和讨论为校对/审核人员提供新的理解思路,碰撞出新的火花,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复语作业优势多
有些国际申请需要在多个国家进行审批,因此存在多种语言文本,客户有时也会向我们提供多于一种的原文以供参考。许多译员可能只会关注作为翻译基础的语言文本,而忽略其他语言文本,因为在翻译时同时兼顾两种语言必然会加大翻译的难度,除了已熟知的外语之外,还增加了不熟悉的语种。笔者却认为其实不然,复语作业的优势正是在于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两种(及以上的)语言文本提高对技术的理解以及术语定词的准确性。
例如,笔者曾在案件中遇到德语词“Hohlmesser”,根据字典释义可以直译为空心刀,但参考附图发现该刀具切割下来的部分以及刀具运行的轨迹是环形或圆形的,如果简单的译为空心刀,可能会造成该刀具本身中空的解读,但却无法表达切割部分和运行轨迹为圆形的技术含义。在此通过查阅申请人提供的英文文本发现,“Hohlmesser”对应的英文词为“circular cutter”,于是印证了通过技术方案所判断的圆形等,而并非中空的,因此最终将该术语定为“环形刀”。
就此而言,参考了两种语言,同时又通过对技术方案的详细解读并结合附图才最终得出恰当的翻译,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好复语文本,译员相当于多了一条可行之路。
五、专利翻译的忧思与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AI技术快速发展,机器翻译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许多人认为,对专利文献这种语言套路相对固定的文本而言也许机翻就够了,其实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看到专利翻译的内核在于技术而不在于制式文本本身。翻译、代理人、审查员三方对于技术的理解尚存在差别,机器(至少是现有技术下的机器)或者AI又如何能够完全参透申请人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呢?
行业发展瞬息万变,没有永远处于朝阳位置的职业,如何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是每个译员都要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与其担忧被AI取代,不如守住自己内心的匠心精神,努力提高对专利技术的理解力,尽量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借助机翻助力提高翻译速度。只有争取将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